6月25日,武漢當?shù)孛襟w報道,已持續(xù)8個月的武漢劇院文物保護修繕工程即將在近期完工,已有62年歷史的武漢劇院“修舊如舊”,再展新顏。
武漢劇院的上一次大修是在2009年建院50年慶典之際。武漢劇院的歷史,和老漢口的一些百年建筑相比不算長,但在2008年,已被列入武漢市優(yōu)秀歷史建筑,之后又被破格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同批大多有近百年歷史的建筑文物中,“生于”1959年的武漢劇院,是最年輕的。
從專業(yè)的角度說,武漢劇院有著所有優(yōu)秀建筑的特質: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和情感價值。此外,武漢劇院還有一點獨到之處:它是目前少有的、仍在保持其原有功能并依然正常使用的歷史建筑。如今,這里是近年來武漢人大、政協(xié)兩會的主會場,也是普通百姓在日常間親近藝術的文化殿堂。
這樣一座優(yōu)秀建筑從何而來?
建國之初缺劇場
建國之初的武漢,雖然漢口的劇場很不少,其中最出色的是民眾樂園內的“大舞臺”和友益街的“新舞臺”,歷史上見過不少角兒。但這些劇場的設計,主要是適合傳統(tǒng)戲劇,與當時國際先進水平相比,規(guī)模、設備都相當落后。
當時,唯一一個適合新文藝演出的陣地,只有漢口蘭陵路的大光明影劇院,也就是后來的“中南劇場”,武漢市首次上演解放區(qū)新歌劇《白毛女》就是在這里。這劇場占地面積小,舞臺小,天棚低,觀眾無休息室,談不上后臺條件,門前也無停車場。1953年秋,蘇聯(lián)莫斯科大劇院以烏蘭諾娃為首的友好訪華演出團來漢演出,因中南劇場場地陳舊、狹小,他們無法展現(xiàn)其藝術風貌,也只好演了些“片段”或“舞臺小品”。
zX907。wuHANewS。CN1951年秋至1952年春,原中南文工團團長程云帶領中國青年文工團赴歐洲參加第三屆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之后在歐洲8個國家、數(shù)十座歷史名城進行巡演。每到一地,他就收集當?shù)貏≡旱慕榻B畫冊,最后帶回國50多本相關資料。
1955年春節(jié)剛過,時任文化部副部長劉芝明來漢視察。程云與其相熟,借陪同視察的機會,反復做工作,建議文化部出錢給武漢蓋個大劇場。
1956年,北京修建了天橋劇場,文化部決定也撥款100萬元給武漢,??顚S媒ㄔO劇場,不足之數(shù)由地方自籌。很快,武漢劇院的建設項目啟動。
zX907。wuHANewS。CN起初,有人建議把兒童圖書館(今武漢美術館)拆掉,建新劇場,被市領導李爾重否決,“不行。兒童圖書館搬哪兒去?那么好的一幢樓為什么要拆?”經過討論,市里要求,“不要在沿江大道、中山大道打主意了。新開辟的解放大道將來是新市區(qū),那里天寬地闊,要建就建在那里,免得搬遷居民?!?/p>
最終,武漢劇院選定在了現(xiàn)在的位置。
對標國際先進水平
武漢劇院設計的重任委托給了人才濟濟的中南設計院。當時中南建筑設計院有三位副總建筑師:王秉忱、范志恒、殷海云,他們是當時武漢僅有的三位“二級建筑師”(中南地區(qū)無一級建筑師)。
這三位設計師組建了三個設計團隊,各做了一個武漢劇院設計方案。三個方案出來后,武漢建筑界的建筑專家和相關部門進行了評比。其中,范志恒的設計前衛(wèi),有現(xiàn)代派風格;王秉忱的設計古典優(yōu)雅;殷海云的方案具大眾化的特點。
評定審核后,大家一致推薦了王秉忱的方案。這一方案,借鑒了東歐劇院的設計風格,同時在細部上采用了中式裝飾。例如,門口的6根立柱上,柱頭部分原本并不需要用到牛角狀承托,但武漢劇院的立柱上偏偏有這種中國特色濃郁的花飾;在宮燈及其他裝飾細部上,也有很明顯的中式傳統(tǒng)圖案。
前面提到,程云在歐洲收集了大量劇院資料,當時都提供給了中南設計院。武漢劇院的設計,在資金技術允許的條件下,盡可能對標了歐洲先進水平。包括舞臺高度、深度、寬度、牽引裝置、后臺設施等以及臺下的樂池、觀眾席、觀眾休息廳、大廳、門前廣場等等。
當時,王秉忱的設計團隊共有五人,其中項建梁負責畫施工圖,年僅31歲的何浣芬負責設計方案的具體實施,并承擔了主要的對外聯(lián)絡工作。由于這個原因,在這個團隊中,外界最熟悉的人物就是何浣芬。這為日后宣傳上的一點偏差埋下了伏筆。
1959年8月底,武漢劇院全部竣工,文化部基建處及藝術局派人參加驗收,回京后發(fā)文表揚。
事實上,這表揚的或許不僅僅因為武漢劇院這一座建筑,而是因為當時的武漢,在整個解放大道上,構建起了武漢飯店、友好商場、中蘇友誼宮、武漢劇院這一整串帶有濃厚現(xiàn)代風格的城市景觀。
9 月30日晚, 武漢市民眾在武漢劇院舉行建國10 周年大慶,首場演出了新歌劇《太陽初升》,盛況空前。
建設者都值得緬懷
zX907。wuHANewS。CN1984年,人民日報發(fā)文《盡心事業(yè),初展宏圖——記武漢市副市長何浣芬》,介紹時任武漢市副市長何浣芬,提及武漢劇院建設史時,稱“女建筑師何浣芬領導的設計小組的方案被選中”。
當時,距離武漢劇院初建已過20余年,當事者大都年事已高,回憶或有偏差;人民日報也并非武漢本地媒體,報道中出現(xiàn)這樣一點疏漏,也不奇怪。何浣芬是武漢城建前輩,自建國后一生為武漢市建設盡心盡力,當然也不在乎這一點點虛名。
所幸,武漢市本地媒體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tài)度,將當年媒體報道中的這一點瑕疵糾正了過來。
zX907。wuHANewS。CN2000年,長江日報記者采訪了當年武漢劇院設計團隊親歷者項建梁,寫出報道《武漢劇院終于露出了四張臉》。其中提到,“在三個方案中,一位副總建筑師與何浣芬設計的被選中?!彪m未明確點名這位副總建筑師為王秉忱,但以其語序表明了態(tài)度。
zX907。wuHANewS。CN無獨有偶,前華中師范大學校長、歷史學家章開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曾證實,其舊友何浣芬在建國初期就職于中南設計院時,是“王秉忱手下的得力干將”。
時過境遷,往事已矣。從武漢劇院,到武漢這座城市,正是在每一位城市建設者的不懈努力下展現(xiàn)出其動人的魅力,每一位城市建設者的努力和每一個城市建設的成就,都值得后人銘記。
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作者:武漢熱線,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verticalcons.com/a/48068.html